校友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甘泉思源

校友之窗

明日之星——邵斯凡

日期:2017-02-28 0:00:00 浏览次数:

【人物小档案】

邵斯凡,1989年—1991年就读本校初中。毕业于法国巴黎佛罗兰戏剧艺术学院表演高材生班演员,话剧导演。北京“丝头爱染色”(S.T.A.R.S.)文化创意工作室创始人。

 

在这个多雨多雪的冬天,邵斯凡走到我面前,挟带着凛冽的寒气,戴一顶绒线帽,裹一条大围巾,俨然一个先锋的法国小伙子。但我知道他不是,他是温州的孩子。脱了帽,取下围巾,一张轮廓硬朗的中国脸露出来,衬托着一米八五的个子,矫健,挺拔,阳刚,是当下审美所青睐的“酷”。他的法语地道,中文也地道,所以他为之迷恋的演艺事业有着双栖双向的最好前景。

  矫情或者文艺的说法,邵斯凡是法国演艺界尤其是先锋话剧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一番交谈之后,我认定他既不文艺腔,也不矫情,反倒有着清醒、理智的生活态度与自我认知。借用法国人的时髦,叫活得哲学,这让29岁的他看起来更像成熟的男人。

          戏剧新人的中国背景

  邵斯凡从温州到巴黎时仅14岁,那时为生存打拼的父母亲在法国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辛。父母回国后把他寄托在老师家,这一段成长经历便少了母爱的温暖与呵护。由于监护人是老师,家更多的是学校的概念。但他很少哭,虽然小,也是男子汉的担当。等他长大了些,终于被青春期的孤独、善感、迷惘所指引,在某一个溽热潮湿的傍晚给母亲写了封长信,字里行间都是亲情的渴望,就像一只亟待抚慰的小兔子。没有女人不为这样的文字心疼孩子。母亲不管不顾了,再苦再难也要把儿子接到自己膝下。

 住处是狭窄拥挤的,一台破电视机局促地缩在角落,说着听起来像天文的法语。但小斯凡还是觉得心一下子宽敞起来,亮堂起来,阴霾一扫而光。他不肯出去玩,只守在电视机前,从早到晚“看”电视里的讲话,手里一本中法小词典,对着翻,直至翻烂。该进学校了,他执意要母亲把他弄到只有法国孩子的学校去,嘴里还振振有词,有了中国同学说中文,我就学不好法文了。邵斯凡融入法国的急切和排斥已然熟练的中文都是自觉的,比别家孩子的意识更早,更清醒,也更坚定。他只有14岁,却写信给温州的阿姨说,来了法国,我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读好书。

 如愿以偿进了他想去的学校。过渡班上了两个月,老师同学都十分惊诧这个新来的学生,赞叹他的法语速成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天才,即便梦里,他都在寻找开启语言的钥匙。过渡班里,他的目标是中学名校龚德赛;进了龚德赛,目标递升为大学名校索邦。他的用功足以让他绰绰有余地实现自我期许。填志愿了,他几乎没来得及细想,就跟二三要好同学结伴上了当时很热门的索邦经济管理专业。父母有了殷殷的希冀,以为学成后的儿子将会继承当时如日中天的家业。

 可他,进了索邦的第一天,就发觉自己错了,错得一塌糊涂。课业学得轻松,成绩也不逊色,就是找不到感觉,缺乏起码的热忱。他一直在看书,看很多的书,都与经济管理无关,都与戏剧有关,他这才发现自己对演艺的挚爱。

  YI剧团和《约翰与玛丽》

 那个清晨邵斯凡闯回了家,对母亲说,我毕业了。

 母亲很兴奋,看着树一般雄立在面前的儿子想,成材了!

 讵料儿子压根儿没想继承他们的公司,相反,他说我考上弗洛朗明星戏剧学院了,我对商业经济没兴趣,我要演话剧……

 母亲愣住,半天说不出话来。她对这个号称“法国演艺大师摇篮”的弗洛朗明星戏剧学院一无所知,她只知道一个月的学费是项很不小的开支。母亲是游离在西方文化之外的温州商人,中国的传统习惯让她自觉或不自觉排斥儿子的选择。父亲更是竭力反对。邵斯凡就那么直挺挺站着,是倔强和执拗的姿态。他说,就供一年,第二年我会争取考上高材班,就能领到全额奖学金。又说,妈,求你了,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母亲最终的应允是因为她听说自己的儿子将是“大师摇篮”里四十多年出现的第一张华人面孔,而许多法国当红明星与一线演员、导演都是从这里出发的。事实被儿子不经意地说着,母亲听来却有震撼的效应。

 第二年,邵斯凡果真没有辜负自己的信诺,如愿以偿考入高材班。法国从莫里哀的十七世纪开始,就是一个话剧大国,有着长久不衰的戏剧狂热。而这一代的法国青年都与邵斯凡一样,不为谋求出路,只为纯粹的兴趣。几千人的预选,经过一试二试三试层层淘汰,筛选男女各十名共二十人胜出,由学校出资全方位倾力打造。这样的两年说白了就是摇篮里孕育新星的过程。邵斯凡在理论熏陶艺术实践中窥见到自己在逐渐清晰的生命空间超越本能的可能性。他如鱼得水。

 单纯的表演甚至不能满足艺术热情的宣泄了。他在高材班里自组小剧团,排出了法国著名剧作家、导演、国家话剧院院长巴斯嘎·蓝拜尔的话剧作品《约翰与玛丽》。邵斯凡把自己的剧团命名为“YI”艺术剧团,包含了西方现代话剧简洁的写意,中国的《易经》,还有艺术发轫之作,从一开始等多重解读。在《约翰与玛丽》这出戏里,他不仅身兼艺术总监、导演、主要演员三职,还以自己的理解将蓝拜尔的经典剧作作了重新改编和演绎。都知道大师级的蓝拜尔是个非常古怪的戏剧人,从来不捧别人的场,也从来不允许别人改编导演他的剧作。一个学生,未免太斗胆了吧?其实邵斯凡心里也打鼓,但他就是觉得这部剧作有她的瑕疵,结构松懈了,节奏感就出不来。他甚至都没想如果把大师的戏改砸了,今后还要不要在演艺界混。

 戏排出来了,在毕业公演上获得最热烈的掌声。没人敢去请蓝拜尔,他是自己悄悄来的,坐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原想看几眼就走,到最后居然没走,看完全剧,戏散后还等在大厅要与毫无禁忌的小孩导演见面。邵斯凡出来一看,真有点慌,连声说对不起。蓝拜尔却哈哈笑道,有你小子的,改得好,戏紧凑了,效果不错!邵斯凡受宠若惊,您不骂我了?蓝拜尔耸着肩戏谑,把你改过的剧本送我一个,我就不骂你!

 这出戏是属于邵斯凡他们这些新人的戏,被注入更先锋的戏剧元素,与蓝拜尔早年的《约翰与玛丽》有了思维角度与表演形式的差异,在后来阿维尼翁戏剧艺术节的巡回演出中,尤其得到新一代受众的欢迎,荣获优秀剧目奖。然而邵斯凡是清醒的,不是他排的剧有多好,不过是与时俱进的尝试使他得到一份小小的奖赏而已。

         《变奏曲——演员的陈述》

 这份奖赏对他无疑是有意义的。从“大师的摇篮”毕业,艺术实践接踵而来。他追随多位戏剧界泰斗做“工作坊”,包括意大利面具大师与阿根廷名导,开阔视野,汲取精粹。并同步参与多部话剧、影视短片和科幻电影演出。还不计报酬,为世界卫生组织做关于抵制伪劣药品纪录片的中文译演。2006年,戛纳电影节,他以入围单元短片《流放地》中的清新演出,被全法演员协会推举为“明日之星”。作为唯一的华裔新才俊,他以风格迥异的亮相,踏上千万影迷簇拥的戛纳电影节红地毯。那一瞬间邵斯凡在心里给自己的选择画上了句号。他从此认定,他的生命足迹,将会一直印在这条也许热闹也许寂寞的从艺之路上。他可能不是最好的,却一定会是最努力的。

 之后,邵斯凡被法国大导演诺埃勒·日安诺从“明日之星”榜里一眼瞄中,参演由他改编执导的英国著名作家马丁·克里姆的作品《变奏曲 —— 演员的陈述》。这是一出荒诞色彩的悲喜剧,以英国社会的中产阶级为视角,通过一系列亦庄亦谐的家庭冲突,入木三分地揭示现代人的哲学迷茫和生存困境。因其有着鞭辟入里的醒世效果,第35届巴黎秋天艺术节以此作为重点剧目,在巴黎大学城剧场隆重推出。邵斯凡在剧中出演思想活跃却不被社会认知的潦倒作家,是一个身份独特心理复杂的主要角色。他读了许多书,作了几倍于其他演员的努力,把极具挑战的角色在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地立起来,完成了只属于他的“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变奏曲 —— 演员的陈述》在享有盛誉的秋天艺术节以及此后的巡回轮演中获得成功,而邵斯凡的东方脸孔与字正腔圆的法语道白,是想避也避不开的一个亮点。媒体蜂拥而至。尤其华语电视与报纸,把邵斯凡的出现比作华裔第二代冲刺法国主流文化不可小觑的一个涌浪。

 母亲流泪了,在已长成大人的儿子背后,带着回望的感慨。

           戛纳红地毯与中国电影

 邵斯凡却倏然转身,为自身中国背景的再一轮颠覆欣慰着。

 几年前,还在索邦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把十四岁拼力排斥母语的那个邵斯凡超越了。当他顺顺畅畅步入法国社会,当他纯正熟练地说着法语写着法文喜好着法国文化,他重新认识到母语文化对他早已不是阻绊而是最好的资源了。可文化尤其语言是需要活水的,沉淀在久不翻动的字库里就会僵死。偶尔回家与父母是说温州话,普通话冻结了,说出一句都是拗口结巴的。他讶然变色,坐上飞机直飞北京,鬼使神差就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磕磕巴巴要学中文对白。那时还没来得及投考法国明星学院呢,竟先上了北京的专业学校,就像冥冥中的一个宿命。上课第一天,老师是皱眉的,倘若不看脸,根本就是法国人在念中文道白。整整六个月,老师学生都下了功夫,再回到巴黎,一口京腔的邵斯凡竟把温州口音也消灭得不留一点痕迹了。

 这次预谋让他从此多一套身手,有一些配音、广告公司找上门来,请他做各类中法双语译作。时下中国文化热,教材出版社要出一套中文CD教材,找到了他,中文法文的纯正就都有了,可谓一箭双雕。

 而在巴黎秋天艺术节面对中国媒体的亮相与应答自如,也使国内演艺界发现了他。

 一位新锐导演偶然在国内荧屏上看到走过戛纳红地毯的邵斯凡,觉着他的气质外形恰恰契合自己将为上影集团和欧培西纳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等拍摄的电影里男一号的形象。不经意的邂逅让导演欣喜若狂,抓起电话便急咻咻到处找人,国内没找着,又把电话打到法国,请朋友“挖地三尺”也要把这个最理想的男一号挖出来。朋友没有头绪,就在电话簿上找,厚厚的一大本翻到一半,终于大海捞针般捞出邵斯凡,一问,正是,兴冲冲向国内报捷。剧本传过来读了,也飞中国试了妆,邵斯凡却因未做完话剧巡演,走不开,导演又是非他不可,就连找带候往后延了三个月档期。

 这部未定名电影演绎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救赎的故事,有着人类终极关怀的全球性意义。邵斯凡喜欢他的角色农巴,他在香格里拉美丽神秘的梅里雪山下找到了感觉,对这个人物从泥淖里站起,从而一步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心路历程有着细致入微的洞见。所以,他相信自己的诠释如果算不上完美,至少也是可圈可点的。眼下,这部影片还在后期制作中,希望邵斯凡的跨国经历能带给我们奇峰异起别有洞天的审美体验。

  银幕上见。

选自《温州都市报》2009210  作者:鲁娃

 

【外一篇】

胡同藏着“小情调”

 

冬日里的阳光暖暖的,这样的季节总是让人犯懒······想悠闲地喝着下午茶,漫步在小巷看些艺术作品,逛着小店买点心仪的东西。那接下来介绍的这间位于皇城脚下的买手店真心不能错过!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豆角胡同23号的丝头爱染色(S.T.A.R.S)概念店201210月初正式落户北京。这个有趣的名字总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丝头”意指油墨从拉起的小墨刀上流下时绵延成的细丝,“爱染色”则意指绚烂多彩的时尚艺术世界。

这间店给人以别样的气氛,二层的四合院式的小楼,你可以舒心地坐下喝杯咖啡,品尝手艺了得的老板亲自烘培的小蛋糕,听他们和你聊聊店里世界各国的品牌故事。这里集结了产品从服饰、香包到香薰的19个设计师品牌,有近年来风头正劲的美国设计师Jeremy Scott、英国设计师Gareth Pugh,也有澳大利亚皮具设计师Andrew McDomald以及意大利帽子设计师Reinhard Plank等等。不仅如此,热爱戏剧及艺术的创始人还把地下室改造成了一间小型的艺术廊,像现在就正在展出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以“无声世界四十年”为主题的艺术生涯40周年画展——“生活里的一小时”。转角处还隐藏着一面老板收藏的红酒墙。这里真的不像是一间购物店,你只会感叹为什么这不是自己的家呢?!

iLOOK:介绍一下你自己

邵斯凡:我是丝头爱染色(S.T.A.R.S)的创始人,本身也是一个戏剧演员,从法国佛罗朗戏剧学院高才生班毕业,之后一直在法国做演员,也导演话剧。以前只是爱好时尚,两年前回国后,我想实现自己一直的梦想——建立汇集时尚、现代艺术和戏剧的工作室,让这些结合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个独具一格的、展示时尚与文化创意的平台。

iLOOK:所以搭建一个集合很多文化、戏剧等元素的平台,这也是你最开始的想法,多少也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吧?

邵斯凡:我希望能够打造出这样一个地方,让大家能够有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和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些不同的东西:时尚方面也好,艺术方面也好,话剧方面也好,有个地方大家可以畅谈,那这个平台就是“丝头爱染色”——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现在我挺满意的是刚开始运营不久,已经会有很多朋友过来,大家都很喜欢这里。它的气场让人很舒服,就像我的性格,不喜欢太模式化······这种很随意的状态也许就是你所感受到的French Touch:没有任何累赘,没有和创作无关的东西。大家在纯净和随意的空间中,才可以做出很纯粹的作品。

iLOOK:这也是“丝头爱染色”更值得人去的地方,带有个人性格在里面吧?

邵斯凡:来这里的人,我敢肯定,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很不同的气氛,这不是我们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我们就拥有的气质。我自己的性格和我的员工也是气息相通的,我们是一个整体!来到这里,会让人感觉“丝头爱染色”与国内的很多地方相比有着不同的气场;在功能上它不只是一个时装店,而且也传递着我们自身对文化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一些内容;在“丝头爱染色”,有时尚潮流的追踪,有艺术的探索。任何的时尚都是和我们的观念、观点相结合的,而不仅仅是去国外买几件衣服放在这里供顾客选购,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态度。选择来我们店的客人喜欢这里,也正因为我们触及了时尚的多元层面。

iLOOK:时尚的产物和文化“勾芡”后,它的生命才能维持得更久,不然很容易成为一眨眼就过去的东西你心里有几个比较喜欢的设计师吗?

邵斯凡:我很喜欢Klassica的随意、Andrew McDonald的精致和独一。时尚不是长久的,那为什么它会有意思?就是因为它后面还有很多故事,我们选择品牌,经常都要了解设计师的故事、背景以及他(她)是怎么制作的,我们对这些比较挑剔。比如我们店里的Andrew McDonald,是一个澳大利亚的老头,他在自己的小作坊里手工制作皮包,产量很少,但他做出来的产品质地非常好,不论选材还是做工都很出众。他有自己的观点,一个纯粹的想法,追求手工接近完美的状态。这是我们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选择的很多设计师,都是因为他们背后的这些故事。

iLOOK:所以这也是你对自己穿着的要求吗?

邵斯凡:我比较随意,第一考虑要素是衣服的舒适性。那怎么是穿着舒服呢?首先在外观上要顺眼;还有就是品质上的要求:面料选材好,做工细;同时穿着时可以感受到有创意且合理的剪裁与设计。

iLOOK:进入2013,在新的一年开端,你有什么想法吗?

邵斯凡:2012对我来讲是上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一个阶段的开始:一个新希望的诞生。2013年,我会把这种希望延续下去。

 

 选自《周末画报》编辑/krystalg版式韦佳  图 李伟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